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栏目导航
鄱阳湖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与来源研究
作者:龙智勇  学位年度:2009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 沉积物 来源 鄱阳湖 水样 
描述:本文主要研究鄱阳湖湖区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分布规律、可能来源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该研究采用ECD-GC检测了鄱阳湖各入湖口及湖区共14组水样和对应表层沉积物样: 水相OCPs总含量为3.60~52.03ng.L~(-1)(平均值:11.68ng.L~(-1)),鄱阳湖湖区水相中有机氯农药分布含量特征为东北高,而西南低,OCPs并有向北汇集的趋势。湖区水样中OCPs与地表水环境质量相比(GB3838-2002)DDTs,鄱阳湖水体∑DDTs浓度均未超过国标限值(0.001mg/L)。 采用GC/ECD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所测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浓度范围为1.22~32.19ng/g,其中,HCHs、DDTs、HCB在几乎所有采样点都有检出,含量分别是ND~12.95ng/g、0.75~12.57ng/g、ND~10.83;2)所测样品中大部分wDDT/(wDDD+wDDE)>1,表明有新的DDT输入,HCHs主要为长时间降解后的农药残留;3)鄱阳湖流域沉积物中DDT、DDD和DDE含量绝大部分小于ERM...
鄱阳湖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与来源研究
作者:龙智勇  学位年度:2009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 沉积物 来源 鄱阳湖 水样 
描述:本文主要研究鄱阳湖湖区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分布规律、可能来源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该研究采用ECD-GC检测了鄱阳湖各入湖口及湖区共14组水样和对应表层沉积物样: 水相OCPs总含量为3.60~52.03ng.L~(-1)(平均值:11.68ng.L~(-1)),鄱阳湖湖区水相中有机氯农药分布含量特征为东北高,而西南低,OCPs并有向北汇集的趋势。湖区水样中OCPs与地表水环境质量相比(GB3838-2002)DDTs,鄱阳湖水体∑DDTs浓度均未超过国标限值(0.001mg/L)。 采用GC/ECD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所测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浓度范围为1.22~32.19ng/g,其中,HCHs、DDTs、HCB在几乎所有采样点都有检出,含量分别是ND~12.95ng/g、0.75~12.57ng/g、ND~10.83;2)所测样品中大部分wDDT/(wDDD+wDDE)>1,表明有新的DDT输入,HCHs主要为长时间降解后的农药残留;3)鄱阳湖流域沉积物中DDT、DDD和DDE含量绝大部分小于ERM...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初探:概念、方法与应用: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例
作者:黎晓亚  学位年度:2004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关键词:人为干扰 生物保护 区域生态环境 生态学 生态恢复 自然保护区 
描述: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必要性,并以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概念、方法和应用的探讨。 在文献综述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被定义为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区域生态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初探:概念、方法与应用: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例
作者:黎晓亚  学位年度:2004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关键词:人为干扰 生物保护 区域生态环境 生态学 生态恢复 自然保护区 
描述: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必要性,并以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概念、方法和应用的探讨。 在文献综述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被定义为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区域生态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初探:概念、方法与应用: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例
作者:黎晓亚  学位年度:2004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关键词:人为干扰 生物保护 区域生态环境 生态学 生态恢复 自然保护区 
描述: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必要性,并以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概念、方法和应用的探讨。 在文献综述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被定义为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区域生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视角
作者:黎宏华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生态产品 生态补偿机制 主体功能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文明 
描述: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的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就对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互促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提出了不同区域分别担负开发和保护等两类主体功能的设想,从而为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研究拟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需求强烈的现实条件,探讨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互促的可能路径。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建构,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阐释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发展机会公平的影响,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关键问题;第三章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分析,在对鄱阳湖经济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并尝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对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完善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第四章重点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阐释其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探索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五章是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论文研究后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问差异较大,需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体的措施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区分开发类区域和生态涵养区域,并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开发类区域以经济发展为主,生态涵养区域以保护环境为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以区域间公平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使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通过政策补偿和市场机制实现对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补偿。为此,论文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体系的完善方向,生态经济援助与公共物品补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等方面,提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视角
作者:黎宏华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生态产品 生态补偿机制 主体功能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文明 
描述: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的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就对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互促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提出了不同区域分别担负开发和保护等两类主体功能的设想,从而为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研究拟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需求强烈的现实条件,探讨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互促的可能路径。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建构,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阐释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发展机会公平的影响,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关键问题;第三章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分析,在对鄱阳湖经济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并尝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对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完善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第四章重点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阐释其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探索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五章是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论文研究后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问差异较大,需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体的措施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区分开发类区域和生态涵养区域,并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开发类区域以经济发展为主,生态涵养区域以保护环境为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以区域间公平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使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通过政策补偿和市场机制实现对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补偿。为此,论文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体系的完善方向,生态经济援助与公共物品补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等方面,提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视角
作者:黎宏华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生态产品 生态补偿机制 主体功能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文明 
描述: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的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就对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互促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提出了不同区域分别担负开发和保护等两类主体功能的设想,从而为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研究拟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需求强烈的现实条件,探讨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互促的可能路径。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建构,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阐释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发展机会公平的影响,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关键问题;第三章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分析,在对鄱阳湖经济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并尝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对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完善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第四章重点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阐释其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探索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五章是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论文研究后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问差异较大,需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体的措施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区分开发类区域和生态涵养区域,并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开发类区域以经济发展为主,生态涵养区域以保护环境为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以区域间公平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使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通过政策补偿和市场机制实现对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补偿。为此,论文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体系的完善方向,生态经济援助与公共物品补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等方面,提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住宅自然通风研究
作者:黄辰勰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关键词:自然通风潜力 热舒适 新农村建设 自然通风 风环境 农村住宅 
描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村住宅室内的热舒适状况。在现代社会里,改善热舒适的手段通常是采用开空调的方式,耗能巨大,也使得我国能源和环境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被动式的建筑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建筑环境的措施,它不消耗能源,却能创造宜居的室内环境,非常值得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应用和推广。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搜集、理论分析、CFD模拟等手段,对自然通风技术对于当地的适用性以及对如何能更好的利用自然通风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典型农宅的现场实测,了解了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住宅的热环境状况。(2)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通风潜力做出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及量化,并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夏季主要应采取风压通风的方式进行通风。(3)总结出了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村落和农宅的主要形态及其与自然通风的关系。(4)提出了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的风环境规划策略。(5)提出了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的住宅通风设计策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住宅自然通风研究
作者:黄辰勰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关键词:自然通风潜力 热舒适 新农村建设 自然通风 风环境 农村住宅 
描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村住宅室内的热舒适状况。在现代社会里,改善热舒适的手段通常是采用开空调的方式,耗能巨大,也使得我国能源和环境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被动式的建筑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建筑环境的措施,它不消耗能源,却能创造宜居的室内环境,非常值得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应用和推广。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搜集、理论分析、CFD模拟等手段,对自然通风技术对于当地的适用性以及对如何能更好的利用自然通风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典型农宅的现场实测,了解了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住宅的热环境状况。(2)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通风潜力做出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及量化,并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夏季主要应采取风压通风的方式进行通风。(3)总结出了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村落和农宅的主要形态及其与自然通风的关系。(4)提出了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的风环境规划策略。(5)提出了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的住宅通风设计策略。
Rss订阅